一网打尽那些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窦性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①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②P-R间期≥0.12s;
③频率为成人60-次/min;
④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0.16s。
(2)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急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等)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等。或由于应用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异搏停)等药物引起。
(4)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
常见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5)窦性静止
规则的P-P间隔中突然没有P波,出现逸搏心律;
在失去P波之前或之后的P-P间隔与正常P-P间隔不成倍数关系。
异位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3个连续异位心律;
特点:突发突停,心室率快速而匀齐,>次/min;
室上性(包括房性、交界性);
室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波难以辨认,QRS波与窦性者相同;
频率范围每分钟为-次,节律匀齐。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次室性早搏连续发生;
QRS增宽>0.12s;
继发性ST段、T波变化;
心室律基本匀齐,频率-次/min。
室早与室速
当所有的心室波群,从V1至V6导联都是负向是右室室速,一致正向实际上是左室室速。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以波浪式的连续的QRS波峰变化为特征;
其表现为振幅不等地在等电位线上上下下扭动;
室性波形宽大,不具有QRS及T波的特征;
其心率在-次/min之间变化。
期前收缩(早搏)早搏就是早期发生的一次短暂的心搏,常常干扰窦性心律。
早搏本身不产生症状,早搏后正常搏动泵出过多的血液可以令人感到一次心悸。
早搏是潜在的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第1个搏动,其后可以跟随多个形状类似的搏动;
二联律:每1个正常搏动后跟随1个早搏;
三联律:每2个正常搏动后跟随1个早搏;
早搏可以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脏的任何部位,总的被称为室上性早搏或室性早搏。
(1)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
①提前出现的异常P波;
②早搏与窦性下传的QRS波群相似;
③由于窦房结逆传代偿间歇不完全。
代偿间歇:指房早之前和之后的正常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P间隔的倍数。
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时,部分期前收缩P波之后无QRS波,P与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认。
(2)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中;后)。
(3)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
QRS时限>0.12s;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代偿间隙完全;
期前收缩的QRS波前无P波,窦性P波可巧合于期前收缩波的任意位置。
扑动和颤动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异位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时,便形成扑动或颤动(纤维颤动),可发生于心房和心室。
(1)心房扑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次/min。
(2)心房颤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纤细f波;
f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f波的频率-次/min;
RR间期绝对不齐;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
(3)房扑/房颤时心房率及其规律性
(4)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次/min。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若不很快恢复则会转为心室颤动而死亡。
心室颤动:心跳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的功能。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颤动波);频率-次/min。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转载请注明:http://www.jmvwc.com/dxtbyf/1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临床执业医师内科学高分复习资料精选
- 下一篇文章: 热门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理应用五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