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nbsp2016警惕nbs



10月16日,在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医院的张萍教授就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做了介绍。

图为张萍教授做报告

首先,致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类是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很多非心血管专科的药物也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干扰正常周期和时相,从而引起相关部位电扩布的异常和不均一,造成多种多样的心律失常,其中最致命的,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此外,同样的药物针对不同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也存在异质性。易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包括:老年、女性、肝肾功能不全或细胞色素酶代谢异常造成药物蓄积、使用利尿剂、心肌肥大和心衰等等。

报告中提到的有致心律失常作用的非心血管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尤以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常见,可能机制是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延迟复极或复极不均,导致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心率失常较为多见。

2.抗精神病药物:苯海拉明、氯氮平、氯丙嗪、三环类药物等抗精神病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这些药物通过影响不同时相的离子电流,诱发心率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窦性停博、多源性室早和尖端扭转性室速。

3.胃肠道药物:胃肠疾病常用的一些药物,如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可能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外向电流Ikr,延迟复极,延长QT间期而致心律失常。

4.抗肿瘤药物:三氧化二砷能够增加动作电位2期Ca2+内流,并减少Ikr表达抑制外相电流,致使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他莫昔芬可通过抑制Ikr外向电流,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公认,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类药物心率失常的常见表现主要有缓慢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在使用心律失常药物,有必要进行一个危险性评估。

1.抗心律失常作用是否和致心律失常风险成正比?例如氟卡胺,剂量越大,抗心律失常作用越强,但同时致心律失常风险也越高。有必要在用药前对药物危险性进行评估并尽可能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窗。

2.评估具体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如果患者本身的心律失常是高危险的,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则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诱发心律失常的概率也相应增高。

3.左室功能评估:左室功能反映心脏心肌细胞协同运动的能力。左室运动不良,也会影响心脏节律,与心律失常之间形成相互反馈。在用药前评估患者左室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的来说,在临床用药时,医生应当有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概念及意识,在面对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时能够快速判断,并尽快停药去除病因;同时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习惯性地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风险。

编辑

任杨源

长按识别下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jmvwc.com/dxtbzd/1136.html